必威 / 招生就业 / 就业政策
就业政策

【就业政策】贵州揽子政策持续有效稳就业保就业

        贵州聚焦稳就业保就业,紧紧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和建设“四区一高地”主定位,坚持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以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为目标,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提质就业公共服务,全力打好稳就业保就业攻坚战,全省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今年1至10月,全省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8.13万人,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13.06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7.09万人。         贵州制定出台稳就业一揽子政策措施,推动实施“直补快办”行动,加快政策兑现助力稳岗就业,健全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劳务公司+劳务合作社+劳务经纪人”有组织劳务输出方式,持续强化东西部劳务协作机制,充分发挥省外劳务协作站(点)桥梁纽带作用,稳住跨省务工基本盘。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全力以赴提升劳动者素质。完善培训政策体系,打造“贵州技工”培训品牌,紧紧围绕我省十大工业产业、十二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和服务业创新十大工程、重点招商企业需求及劳务用工品牌建设,全力打造“贵州技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技工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采取统一招生平台、招生代码、招生计划、录取注册、学籍管理“五统一”方式,将技工院校全日制正式学籍中级工班毕业生全部纳入学历证书“双认证”范围。         同时,我省通过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政策、继续实施失业保险保障扩围政策、继续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对特困行业阶段性实施缓缴企业失业保险费政策等,推动助企惠民政策加速落地,减负稳岗政策促进就业作用不断增大。截至今年10月底,全省共为16.4万户参保单位降低失业保险费24.43亿元,为5.66万名符合申领条件人员发放失业补助金1.33亿元,对符合条件的8.03万户企业拨付返还资金9.44亿元,为3448户参保企业阶段性实施缓缴失业保险3610.96万元。         就业是民生之本。下一步,贵州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以实施“十四五”促进城乡就业创业规划为引领,全力以赴做好稳就业保就业各项工作,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就业政策】为青年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机会

        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强就业创业指导、政策支持和不断线服务,不断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积极就业政策才能更好转化为提升就业质量的助推器         保障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至关重要。稳住了重点群体,就稳住了就业基本盘。不久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十部门印发通知,决定2022年启动实施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进一步推进就业见习工作。通知提出,要为青年提供充足见习机会,多渠道搭建见习供需对接平台,畅通岗位募集渠道,完善落实就业见习政策,强化跟踪服务。做好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后的服务衔接,促进供需双方的信息对接,有助于高校毕业生等青年提升就业能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当前,我国城镇就业总量压力仍然存在。今年高校毕业生超过1000万人。未来一个时期,我国每年需要在城镇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预计超千万人。同时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仍然会有相当数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也要看到,我国的就业形势仍将继续保持总体稳定。2021年,城镇新增就业1269万人,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1%,全国市场主体总量超过1.5亿户,为今年各项稳就业举措打下了坚实基础。今年1—2月份,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经济延续恢复态势,主要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为进一步提高重点群体就业质量创造了有利条件。         为青年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机会,就业优先政策要提质加力。强化精准就业帮扶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需齐头并进。全年募集不少于100万个就业见习岗位,不仅要保量还要保质。各地毕业生的情况不尽相同,各类企业的状况也存在差异,可因地因企因人实施分类帮扶,在见习方式、补贴力度等方面体现差异。其次,要在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上下更大功夫。以高校毕业生为例,不仅要健全校内校外资源协同共享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户籍地、求职地、学籍地政策服务协同,提高供需匹配效率,也要结合国家重大战略布局、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创造更多有利于发挥其专长的知识技术型就业岗位。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强就业创业指导、政策支持和不断线服务,不断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积极就业政策才能更好转化为提升就业质量的助推器。         为青年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机会,还要把保障就业放在宏观政策优先位置。加强各方面宏观政策支持就业的导向,实现与就业政策的协同联动。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大力营造公平就业环境,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同时,更多运用市场化手段激励企业,防止摊派见习岗位,避免增加企业负担。         就业是民生改善的温度计、社会稳定的压舱石,也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期盼与福祉。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有利于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就一定能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问题,把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抓好,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与就业扩容提质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

【就业政策】就业优先政策提质加力稳定就业大局

        过去一年,中国沉着应对新冠疫情等多种因素的不利影响,强化稳岗扩就业政策落实,聚焦重点群体、助企纾困、优化培训服务协同发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确保就业形势总体平稳,稳中向好,实现了“十四五”时期的良好开局。         2021年,全年就业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69万人,超额完成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的目标任务;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1%,低于5.5%左右的宏观调控目标。劳动力市场求人倍率稳定在1以上,供需保持基本平衡。         展望今年,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加上局部新冠肺炎疫情时有发生,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困难,就业总量压力不减,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就业形势依然复杂严峻。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就业领域主要预期目标是,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以内。面对诸多风险挑战,今年稳就业工作任务更加艰巨,应继续把就业摆在“六稳”“六保”首要位置,扎实推进《“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实施,强化就业优先政策,落实落细稳就业举措,确保完成全年就业目标任务,持续改善民生,推动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一是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提高经济增长带动就业能力。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发展。强化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有机结合,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财税、金融等政策要围绕就业优先实施,加大对企业稳岗扩岗的支持力度。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加快补齐重点领域短板,努力扩大有效投资,深入挖掘消费热点,发展服务消费,拓展绿色消费,培育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开发就业增长点、扩展就业新空间。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健康、养老、育幼、文旅、体育和家政等生活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机会。         二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着力稳住就业岗位。市场主体承载着数亿人的就业创业,保住市场主体就能保住就业和经济基本盘。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依法保护市场主体的产权和合法权益。加快落实已出台的助企纾困稳岗措施,积极开展送政策上门服务。持续推进降成本工作,在税费、融资等方面加大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的支持。对就业容量大、受疫情影响重的餐饮、住宿、零售、旅游、客运等行业,加大各项帮扶政策的倾斜力度。扎实做好保供稳价,加强煤电油气运调节,提振市场主体信心,增强稳就业内生动力。延续执行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等阶段性稳就业政策,对不裁员少裁员的企业,继续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明显提高中小微企业返还比例。         三是释放创新创业动能,增强创业带动就业作用。创业是就业之源。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有效治理恶意拖欠账款和逃废债行为,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加强创业孵化基地、双创示范基地等载体建设,增强双创平台服务能力,全方位降低创业成本。持续开展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支持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等人员创业。推动平台经济等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规范健康发展,完善灵活就业社会保障政策,开展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健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制度,支持多渠道就业创业。坚决清理取消对就业创业的不合理限制。         四是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切实兜牢民生底线。今年高校毕业生预计达到1076万人,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要加强稳就业促就业政策对高校毕业生的覆盖和支持,大力拓宽就业渠道,精准精细给予帮扶,持续提供指导服务,着力提升就业技能,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稳中有升。强化农民工工资拖欠治理,支持农民工就业创业。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快乡村产业振兴,加大以工代赈实施力度,为农村劳动力增加更多就地就近就业机会。强化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帮扶,坚决防止和纠正各类就业歧视。聚焦重点群体,以企业为主体,大规模多层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使用失业保险基金支持稳岗和培训,不断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高服务的及时性和针对性。

【就业政策】 吸引更多年轻人提高技能

        为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日前,人社部出台新的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新制度将进一步完善技能等级设置,打破技能人才职业发展“天花板”。同时,建立与职业技能等级序列相匹配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实现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         日前,人社部印发《关于健全完善新时代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宣布将原有的“五级”技能等级延伸和发展为新“八级工”制度。         新“八级工”,即在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之下补设学徒工,之上增设特级技师和首席技师。新“八级工”与上世纪50年代的“八级工”制度有何区别?为何要出台新“八级工”?新制度将如何实施?记者采访了人社部有关负责人和业内专家。 新老“八级工”有何区别         我国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始于上世纪50年代的“八级工”制度。1956年,我国确立了老“八级工”制度。“老‘八级工’制度其实是一种薪资等级制度,从一级到八级将技能等级和工资水平一一对应。”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陈李翔说,老“八级工”曾在调动技术工人工作积极性、增强技术工人社会荣誉感、造就一批高技能人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次出台的新“八级工”与老“八级工”有何区别?受访专家强调,新“八级工”制度并非老“八级工”的简单翻版。         “新‘八级工’制度下,技能等级不再是工资标准的附属物,而是独立衡量工人技术能力的标尺。”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范巍说,新“八级工”更多是客观反映技能人才的技能等级水平和职务岗位,并与薪酬激励、福利待遇、职业发展等相联系。         陈李翔表示,新老“八级工”形似而神不似,新“八级工”是适应高质量发展需要,重构新的职业技能等级体系,以加强新时代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具体而言,《意见》明确提出,将促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结果与岗位使用有效衔接。《意见》鼓励用人单位结合用人需求,根据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结果合理安排使用技能人才,实行聘期管理制度,在岗位聘用中实现人员能上能下。         在岗位绩效方面,《意见》的提法是,建立与职业技能等级(岗位)序列相匹配的岗位绩效工资制。通过在工资结构中设置体现技术技能价值的工资单元,或根据职业技能等级设置单独的技能津贴等方式,合理确定技能人才工资水平,实现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 为何要实施新制度         为何要实施新“八级工”制度?         据介绍,改革开放后,随着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产业工人的技术等级对工资结构的影响逐步弱化。由于“八级工”的区分度并不明显,上世纪80年代,“八级工”制度简化为初、中、高三级,后又增加确立了技师、高级技师两级技术职务。         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刘康表示,现行五级技能等级认定在推动技能人才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基础作用。但这一等级设置仍不健全,技能人才的发展晋升存在“天花板”问题。同时,评价结果与工资薪酬联系不够紧密,使得技能水平在工资薪酬中得不到很好体现。         与此同时,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截至2020年底,全国技能人才总量超过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总量已超过6000万人。但从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需求来看,现有技能人才的总量仍然缺乏。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发展质量效率不断提高,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持续转型升级,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         为吸引更多劳动者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从而缓解技能人才短缺问题,需要营造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在此背景下,出台新‘八级工’制度是为了畅通技能人才发展通道,提高其待遇水平,优化技能人才成长环境。”刘康说。         陈李翔表示,一个人长期工作于某个岗位,如没有晋升和发展通道,则很难保持可持续的工作热情。新“八级工”制度使有技能等级晋升需求的人员均有机会得到技能评价,有利于实现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         例如,一些工匠人才在30岁出头的年纪,成为高级技师后就遇到了成长“天花板”。“‘五级’变‘八级’,加高的成长台阶将激励他们不断向上发展。”陈李翔说。         同时,新“八级工”制度与职业发展贯通的相关政策相互作用,将大大拓展技能人才的成长空间。范巍举例介绍,此前人社部出台了《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新“八级工”制度的出台有利于推动《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落实落地,强化工资收入分配的技能价值激励导向。 新制度如何落地         下一步,如何让新“八级工”制度落到实处呢?刘康介绍,将主要从完善职业标准体系、实行分类考核评价等方面入手,让新“八级工”制度发挥实际作用。         完善职业标准体系。刘康介绍,将建立健全由职业标准、评价规范、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等构成的多层次、相互衔接、国际可比的职业标准体系,以满足技能评价的需求。         实行分类考核评价。《意见》明确,用人单位和社评组织要根据不同类型技能人才的工作特点,实行分类评价。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突出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关键生产技术难题等要求;对知识技能型人才,突出掌握运用理论知识指导生产实践、创造性开展工作等要求;对复合技能型人才,突出掌握多项技能、从事多工种多岗位复杂工作等要求。         具体而言,学徒工的转正定级考核,由用人单位在其跟随师傅学习期满和试用期满后,依据本单位有关要求进行。参加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学员按照培养目标进行考核定级。         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等级考核是技能考核评价的主体,由用人单位和社会培训评价组织按照职业标准和有关规定进行,鼓励支持采取以赛代评方式。首席技师、特级技师一般应在有高级技师的职业(工种)领域中设立,通过评聘的方式进行,实行岗位聘任制。特级技师评聘工作要在工程技术领域先行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范围,首席技师原则上从特级技师中产生。         “接下来,将稳妥有序开展特级技师、首席技师评聘工作,不搞高级技师普遍晋升。”刘康强调。         健全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山东劳动技师学院原党委书记崔秋立介绍,《意见》进一步明确,聘用到特级技师岗位上的人员,比照正高级职称人员享受同等待遇;首席技师薪酬待遇可参照高管确定,从而使技能人才的待遇有了一个基准线和参照系。         “下一步,我们将指导各地各行业企业稳妥有序推动政策落实落地。”刘康说,未来将不断推动改善技能人才职业前景,吸引更多劳动者加入技能人才队伍。

【就业政策】什么是特岗计划?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简称特岗计划),是由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特设岗位教师的工资性支出,通过公开招募高校毕业生到西部“两基”攻坚县县以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教育工作,创新农村学校教师补充机制,逐步解决农村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特岗计划每年招收多少人?         以河南省为例,2021年河南省共招聘农村特岗教师18000名。招聘对象为:普通高校应、往届本科及以上毕业生;普通高校师范类专业应、往届专科毕业生;上述招聘对象均要求年龄在30周岁以下(1991年7月1日及以后出生)。 特岗计划有编制吗?         特岗教师将有3年的服务期限,3年服务期满后,考核合格,可以根据当地的情况纳入编制。特岗教师的档案、户口等管理工作按照相关规定执行。“如果要在当地继续留任,将保证落实岗位,确保有编有岗。 特岗计划的薪资待遇         特岗教师聘任期间执行国家统一的工资制度和标准,其他津贴补贴由设岗县(市)根据当地同等条件公办教师年收入水平和特岗教师年工资性补助水平综合确定。特岗教师在工资待遇、职称评聘、评优评先、年度考核等方面与当地公办学校教师同等对待。 特岗计划还有那些优待政策?         1、《教育部教师工作司2022年工作要点》(教师司函〔2022〕6号)“落实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科学核定教职工编制。推动各地破解中小学教职工供需和结构矛盾,加强编制保障。”“建立健全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随当地公务员工资待遇调整的联动机制。严格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规定。提高教龄津贴标准。推进地方落实经费保障责任,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新增教育支出更多用于提高教师待遇。”“落实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逐步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推进实施中西部乡村中小学首席教师岗位计划,鼓励各地完善首席教师保障措施。支持艰苦边远地区改善乡村教师周转宿舍,支持地方为教师建设、供应保障性租赁住房、公租房、共有产权房。”         2、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的通知》(教学函〔2021〕2号)文件精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考生,3年内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初试总分加1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参加“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项目服务期满、考核称职以上的考生,3年内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初试总分加1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3、特岗教师服务期满后,享受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6〕79号)及“三支一扶”规定有关优惠政策。

【就业政策】盐城大丰区:开展“三促进” 助企惠人才

        近日,盐城市大丰区人才服务中心紧紧围绕企业“急难愁盼”问题,以青年就业见习为抓手,积极开展人才服务“三促进”活动,用心用情用力为企业及人才答疑惑、解难题、办实事,优化营商环境、增强人才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点对点”指导,促进见习工作提质增效         为进一步规范该区就业见习基地管理,提升见习服务水平,3月上旬,盐城市大丰区人才服务中心组织2个人才服务小组,分赴区18家部分见习基地走访调研,与见习基地负责人进行面对面交流,详细了解见习基地岗位开发、人员结构和需求偏向等情况,对见习基地负责人比较关心的意外险参保、失业人员备案等问题进行了现场解答,并鼓励各见习基地开发更多合适的见习岗位,改善见习环境,提高见习待遇,做好见习人员留用工作。         “去年3月的高校见习人员中,我们留用了40多名员工。今年,我们还可以提供50多个见习岗位。对见习人员来说,他们在带教老师的培训下既获得了职业能力提升,同时也给了自己和公司一个磨合期。对我们企业来讲,我们不仅承担了社会责任,也能通过见习期的观察择优录用员工。”江苏博敏电子有限公司的人力行政部经理王瑜说道,并表示,会继续踏实做好就业见习相关工作,及时学习相关政策,为见习人员争取最大的福利。         “面对面”宣传,促进人才政策深入人心         “人才补贴可以由企业代申请吗,宣传手册能不能再发一些给我们?”“在盐城买的房子能享受购房补贴吗?”“申请租房补贴需要提供哪些材料?”在走访调研见习基地的过程中,盐城市大丰区人才服务中心针对见习基地特点,同步宣传“黄海明珠人才计划”,指导企业人事及见习留用人员申报人才补贴,解答政策申报过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实现就业见习工作与“黄海明珠”人才政策宣传工作有机结合、互相促进。         自去年盐城市大丰区实施“黄海明珠人才计划”以来,区人才服务中心大力开展人才政策宣传,深入全区企业宣传解读“黄海明珠人才计划”,实现了区523家规上企业全覆盖,不断扩大“黄海明珠人才计划”在企业中的影响力。通过这次走访调研,进一步将“黄海明珠人才计划”的影响力扩大到全区各家见习基地,并引导见习基地从“知晓政策”向“用好政策”跨越。         “心贴心”服务,促进政企交流畅通无阻         “我们今年仅一期项目就需要1900名职工,目前只招到了400多人,除了招收见习人员以外,还希望政府能多提供一些到高校招聘的机会”“我们公司去年年底落户大丰的,对于大丰的各种优惠政策缺乏系统的了解,希望政府能提供一揽子政策汇编”,在走访调研过程中,蜂巢能源科技(盐城)有限公司的龚经理提出了这样的建议。         企业有盼望,人社早行动,盐城市大丰区人才服务中心在2月就已面向该区79家重点产业链企业征集人才需求890个,并而在此次走访调研过程中,区人才服务中心面向就业见习基地,同步征集优秀大学生及紧缺急需人才需求,并以这两次先期征集汇总的人才需求为基础,对接联系了南京工程学院、商洛学院、常州大学、南通大学、兰州城市学院等产业匹配度较高的高校院所,拟于3月组织3-5场高校招聘活动及校地、校企对接活动,为进一步拓宽企业引才育才渠道提供支持。并以此为契机,向全区企业征集人才岗位需求信息,全面摸排全区企业人才现状和人才需求,针对性开展精准引才活动,“点对点”强化企业人才保障。         下一步,盐城市大丰区人才服务中心将围绕该区特色优势产业链,进一步深化人才服务“三促进”成果运用,着力在常态化、精准化、高效化上下功夫,构建“人才服务链”,助推“人才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真正把服务送到企业最需处、人才心坎上。